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军户必须世代为朝廷服役,战时必须无条件出男丁参加,也就是说出了本人外,后代子孙也要尽相同义务,如果生了女儿,也必须许配给其他军户家的儿子。本人战死,妻子改嫁也只能选择改嫁其他军户。这样的世代传承,保证了持续不断的人员输出。木兰家就是这样,可汗大点兵,花父的名字就出现在名册上,花家必须有人出战,花父年龄大,弟弟年龄又太小,只有木兰适龄,不得已才替父出征。
出征之时自备物资,就是府兵制的另一个特点了。府兵们除了盔甲和少数需要统一管理的武器外,诸如弓箭、短矛或佩刀之类的普通武器,都是自己准备的。甚至代步的驮马和粮食,都需要自掏腰包。这也就是木兰为什么买买买的原因了。
自己出钱打仗由来已久
事实上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将士自备装备的。比如西周时期,当兵打仗主要是国人,奴隶和“野人”根本没有资格。贵族武装、宗族武装是主要组成部分,以车战为主,4匹马拉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贵族都要自备战车和武器盔甲,跟在后面的步卒,有钱的就为自己备点皮甲护身,如果没钱实在不行就拿跟大木棒当武器,被称为“杵”,有个成语就叫“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秦国也是如此,商鞅变法后以军功封爵得地,平民服役也是需要自备战衣钱粮。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一封发自战场的家书,主人公是名为“黑夫”与“惊”的两兄弟。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翦与楚国战于淮阳,黑夫与惊随军征战途中向家里写信要钱和衣物。
当然也不是说全部都要自费,饭还是要管的,毕竟自带干粮打仗不现实也无法长时间维持,但是在得到征招赶赴集合点这段路程,还是需要自备干粮,差旅费是不管报销的,途中一切花费自理。
唐朝因此而兴也因此而衰
府兵制至少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当时北魏统治者就通过分配固定份地的办法,为自己供养起一批专业的军事力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统治北魏的鲜卑人,从草原带来的部落兵传统。这个传统后来被宇文泰继承并完善,正式形成了制度。唐朝初期的军力强势,就是建立在府兵制基础上。
唐朝李氏,就是跟着宇文泰打天下起家的,李渊祖父李虎与李渊的外祖父独孤信都是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以他们为首的关陇集团,就是在府兵制基础上形成的军事贵族集团。从西魏开始,关陇集团相继又开创了三个王朝,北周、隋、唐。纵横中国近二百年,实际把控差不多则有500多年。
宇文泰将关中地区的军人整编成六军,归属于军府,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唐贞观十年(636),军府最终名称定为折冲府。数量不定,有名称和位置可考的折冲府共627个。府兵平时耕作,农隙训练,战时从军。府兵需要有充足的土地和时间来保证产出,用以战时供养。一旦不能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府兵制就面临破产风险。
北朝到唐初的战争,范围相对较小,时间都没有太长。府兵们轮流出征,还剩有时间来耕作自家土地和打理装备。唐朝初期,府兵的社会地位也较高,有功者得勋级,升迁的机会比较多,死者的家属可以得到抚恤,生活有保障,此外还有战利品的额外收入来增加家庭财富。有了这样的优厚待遇,才能保证唐初军队战斗力。唐太宗和唐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到中唐时期,已经名存实亡,唐玄宗天宝八年时被废除。
一是随着唐朝版图不断扩大,战场距离越来越远,府兵们的往返周期被拉长,意味着占用的时间大大增加。二是新开拓的地区,缺乏可供分配的农耕用地。三是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府兵们分配到的土地,被不断兼并,失去了支持的基础。
府兵制的崩溃使得唐军的实力大减,兵马衰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撕开了盛唐之下的脆弱面具,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相似的历史不止出现一次,明朝时朱元璋也曾建立起类似府兵制的卫所制度,土木堡之变以后,也因类似原因,逐渐维持不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