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孔明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军事家、政治家,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思维,而且还是一个军事发明家,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等等都是出自他手。直至现在他的故事还在口口相传,并且从古至今的世人对他皆怀有敬佩之心。
孔明灯
布局七星灯
相传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曹魏的时候,身体已大不如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他在曹魏一事尚未有结果之前,并不甘心就这样一走了之。
好在诸葛亮并非仅仅只在军事和政治方面有建树,他还精通奇门遁甲之术。在手下姜维的劝说下,决定使用七星灯为自己续命,扭转当前的局势。
由此诸葛亮在营中摆下了七星灯,整日步罡踏斗,还命姜维在军帐外摆上四十甲胄皂旗、皂衣。如果七日之内七星灯不灭,就可延长自己的寿命。反之,则代表自己的命数已尽,必死无疑。
诸葛亮布局七星灯
诸葛亮灯灭人亡
然而此时蜀魏两军对峙期间,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也是一名和他旗鼓相当的策略家。他夜观天象,发现一颗星星忽明忽暗,感觉蜀军中或有异样,也许是诸葛亮的死期到了。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便派夏侯霸前去打探。
蜀军中的大将魏延察觉到魏军有了动作,以为是司马懿准备向他们攻打过来,便急急忙忙地去找诸葛亮。一个不防,惊慌失措的魏延一脚就把诸葛亮的本命灯给踩灭了,其余的灯被风悉数吹灭。看到这一幕的姜维,想把魏延一刀给斩了,但是被诸葛亮一把拦住了。
司马懿
七星灯已灭,诸葛亮也借命无望了,但是此时的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懈怠,反而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他告诉姜维:
“司马懿并不是要过来攻打我们,仅仅只是想查探我是不是还活着,而我也差不多到了时候。等我去世以后,不要将这个信息散发出去,要严格保密。然后照着我的样子制作一个雕像,等他们攻打过来的时候就把的雕像推出去,就定能把他们吓死退军。”
果然诸葛亮料事如神,在魏军攻打过来的时候,看到了诸葛亮的雕像,以为他还活着,就吓跑了。虽然自己的真身没有参与,但诸葛亮的雕像确实是起了作用,可惜的也是,诸葛亮确实不在了。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就此陨落。
诸葛亮的雕像
究其因,诸葛亮在使用七星灯续命一事,少有人知,而魏延就是不知情的其中一个,更何况“不知者无罪”,为了及时通报敌人的动向,也是他的职责,灭灯之举实为过失;还有诸葛亮在之前的军事战役中,使用的火攻有悖于天道,所以上天不愿意给他续命。
这些原因都是虽然都是事实,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是因为诸葛亮惹恼了上天,无从查证。
虽说七星灯未曾青睐诸葛亮,但是在后来却关照了另一个神人,这个人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
刘伯温续命助朱元璋,遭其反咬
刘基字伯温,自幼天赋异禀,12岁便考中秀才,被称为“神童”。随着时日的增长,刘伯温的学识已经超越了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钦佩万分。中举之后,精通天文、兵法等的他,被朱元璋赏识重用,受其礼聘到朝廷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被称为“在世诸葛”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未成之时,便自觉大限将至。此时的他和诸葛亮一样心有不甘,未曾带领君王统一天下怎能埋于黄土之下。于是他开始布局七星灯,为了能够继续实现自己的抱负。
七星灯竟然真的遂了刘伯温的愿,又借给了他十几年的时间,十几年来他为朱元璋统一大业鞠躬尽瘁,创建了丰功伟绩,帮助朱元璋坐上了皇位。尽管如此,依然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得到的是朱元璋的“过河拆桥”,最终还是逃不过他的魔掌,死在了朱元璋的手里。
朱元璋
两代伟人,都是不甘于抱负未成,而使用了七星灯为其续命,一位失败了,一位成功了,是不是这种巧合构成了这种神秘,或者也许七星灯续命确有奇效的,不得而知。
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或许就是一种迷信的手法,也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法。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于世间的灵异传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要随意去触碰危险的未知领域。
古人以笔墨为光阴着色,通过书画刻下历史这只庞然大物的足迹,让后人对流走的时代与世事有可追寻。但这些描摹的足迹中交杂着作者的个人观点与目之所及的有限认知,完整的、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模样,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才能窥度。
《资治通鉴》就是史书中的拓宽器,教人以更深、更广的视角明鉴更真实、更准确的历史,助人培养全面、客观的大智慧。
纵观过往与未来的毛润之就对《资治通鉴》格外钟情,多年间书不离手,晚年时床头最醒目的仍是翻烂的《资治通鉴》著本,贴身护士孟锦云对毛润之与之热情讨论书中观点的情境一直记忆犹新。
《资治通鉴》里有不可错失的大智慧,值得一读,也值得深解,为此我们真诚向读者推荐这本书。但我们不推荐市面上的释义、标注版本,那些经过所谓学者添油加醋、被错乱的现代新式思想曲解的《资治通鉴》已失去本身的深度与意义。
我们推荐仅配字译的原本,只有这样最原汁原味作品才能保留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哲思,才能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才配得上真正的史学爱好者。
这部原本《资治通鉴》已热销1.8万部,剩余数量不多,现在活动价只要38元。爱书的书友不可错过,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详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