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两个人用同一个公式计算工资,但因为基数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养老金并轨只是统一了计算方式,待遇水平还是要看你的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养老金计算基数。
第二个原因;职业年金这个"隐形福利"
体制内人员除了能领取基本养老金,还有一个特殊的"补充包"——职业年金,这个制度从2014年10月就开始实施了,等于说,2025年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至少都有10年以上的职业年金积累,每月额外能拿到两三千元的补充养老金。
第三个原因;视同工龄认定政策
2014年9月以前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这段工作年限可以被认定为视同工龄,这意味着他们的工龄待遇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能按照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计算,相比之下,体制外人员大多没有这个待遇。
如何看待并应对这种差距?
对普通企业职工来说,想要提高养老金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参保缴费条件
延长缴费年限
适当提高缴费基数
确保缴费连续性
参加补充养老保险
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
合理规划商业养老保险
做好退休理财规划
合理规划退休时间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退休时间
充分了解延迟退休的政策红利
权衡工作收入和养老金收益
未来展望
我经常跟咨询的市民说;"养老金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就像一双鞋子,最重要的不是价格有多贵,而是要合脚、耐穿。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还会有更多举措来逐步缩小养老金差距;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扩大职业年金覆盖范围
优化个人养老金政策
给不同人群的建议
45-55岁人群
应该着重关注缴费基数的选择,争取在最后工作年限内多缴多得,
56-65岁人群
需要重点考虑退休时间的选择,合理利用延迟退休政策,
66岁以上人群
建议关注养老金调整政策,同时可以考虑参与一些灵活的养老理财产品。
记住一点,养老保障不能只靠养老金,还要注重个人养老储备的积累。就像种菜一样,光靠天上下雨是不够的,还得自己勤浇水。
最后分享一个小技巧,可以通过社保APP或者当地社保网站,定期查询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记录,确保缴费基数和年限都准确无误,这样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